“讓各族村民都過上好日子”——記吉林省、汪清縣人大代表,汪清縣雞冠鄉雞冠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張立海

從養殖專業戶到黑木耳產業護航人,再到紅松果林精神傳承人,吉林省、汪清縣人大代表,汪清縣雞冠鄉雞冠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張立海一步一個腳印,幫助百姓發展致富產業,守護紅松果林,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用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年前,張立海退伍后回到家鄉創業。經過前期走訪考察,他把目光投向了養豬行業,并用籌集到的1萬元錢購入三頭豬,開始進行生豬養殖。創業之初,他敢闖敢拼,依靠勤勞的雙手和靈活的頭腦,不斷壯大養殖產業,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附近村民紛紛前來求取致富經,為了讓各族村民一起通過生豬養殖致富,張立海組織成立了養殖合作社,并把自己的養殖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每一個飼養生豬的村民,帶動了周圍村屯困難群眾增收致富,為雞冠村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帶領村民奔向致富路的同時,張立海不忘軍人初心,永葆軍人本色,充分發揚軍人退伍不褪色的優良品德,積極為雞冠村思出路、謀發展,努力改變家鄉落后面貌。他積極響應村黨委班子的號召,在抗洪搶險中沖在前線,為雞冠村捐助礦泉水……他的奉獻,村民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2021年,在各族群眾的擁護下,張立海被推選為雞冠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自擔任村支部書記以來,張立海立足雞冠村資源優勢,組織召開菌農種植大會,交流分享種植經驗,帶領菌農實地考察,聘請專業老師講解種植知識,為村民創業增收保駕護航。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了黑木耳種植之路,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隨著菌農的增加,雞冠村現有的菌包場生產量難以滿足需求。張立海與鄉、縣政府協調爭取資金100多萬元,為菌包廠增設了兩個“菌鍋”,增加新生產線,全面提升木耳菌棒生產效能。他還積極協調農電部門改造農電線路,便于地栽木耳產業發展。在他的協調推動下,雞冠村木耳產量從2021年的400萬袋增長至2023年的700萬袋。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他立足汪清縣黑木耳產業發展實際,提出“進一步細化黑木耳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幫助菌農克服種植成本逐年增加的困難,提高種植積極性,促進增收”的意見建議,為黑木耳產業發展爭取政策支持。
雞冠村黨支部歷來重視植樹造林、改善周邊生態環境,雞冠村也因此成為全州第一個擁有“萬畝人工林”的村子。為維護好老一輩打造的紅松果林,張立海給自己定下了“荒山零死角”目標。2023年起,他帶領村民栽種了5000余株樹苗,積極做好紅松果林的防護病蟲害工作,聘請專家開展專業化養護指導,保障村民利益最大化,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為了讓紅松果林精神永續傳承,張立海爭取20多萬元資金,改造了“萬畝人工林紀念廣場”,將這片凝聚著三代人心血的廣場,打造為雞冠村宣傳引導厚植精神理念的重要陣地。現如今,用實際行動鑄就的“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紅松果林精神已成為雞冠村百姓的力量源泉,成為全村各族村民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
作為人大代表和基層黨支部書記,張立海始終把“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作為他的行動指南,力所能及地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多年來,他自掏腰包幫助困難群眾交醫保費、交水費,為他們送去生活用品;幫助困難家庭學子申請各項政策補助,讓孩子們順利完成學業……用真情換取到了群眾的信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大代表的為民本色。
“我要帶領雞冠村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繼續奮戰,不斷做大做強產業,讓各族村民都過上好日子!”張立海說。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