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縣委政法委駐村干部深受村民認可 朝鮮族“媽媽”安松月認下漢族“兒子”鄭建強
4月30日,汪清縣汪清鎮東明村脫貧戶安松月坐上駐村干部鄭建強的車,高高興興來到縣城的美發廳理發。經過美發師的精心修剪,安松月顯得格外精神,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自豪地指著鄭建強對美發師說:“這是我的第四個‘兒子’,唯一的漢族兒子,我能活到今天都是他照顧得好,我的福氣都是他給的。”
2017年,汪清縣委政法委安排鄭建強到東明村任駐村干部,村里的空巢老人開始成為鄭建強心中的“牽掛”,76歲的朝鮮族阿邁安松月就是其中之一。安松月早年喪夫,平日里獨居在東明村,依靠低保金生活。“母親過世時,我未能在床前盡孝。看到安松月這樣的空巢老人,就像看到我的母親一樣。”鄭建強說。
鄭建強駐村后,安松月需要就醫、理發,鄭建強當起“專職司機”;安松月需要購買藥品或生活用品,鄭建強變身“跑腿小哥”;安松月要挖灶坑、通水管、修房子、種地,鄭建強這個“城里人”也做得有模有樣;逢年過節,安松月期盼親情,鄭建強攜妻子送來餃子和問候,讓安松月感受到濃濃的家庭溫暖。
2020年,脫貧攻堅重任完成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被提上日程,汪清縣委政法委計劃調整駐村干部。得知消息后,安松月和幾名鄰居找到汪清鎮領導反映情況,希望能讓鄭建強繼續駐村。“他不能走啊,他走了,大家伙咋辦……”在得知鄭建強要調整崗位后,安松月等人說出了心里話。
面對群眾的呼聲,汪清縣委政法委征求鄭建強的個人意見。鄭建強坦誠地說:“村里老人多,大多數是朝鮮族,兒女都在國外務工,我實在放心不下,愿意留下來,繼續為村民服務。”其實,在鄭建強心中,讓他最放心不下的不只有他的朝鮮族“媽媽”安松月,還有村里的33戶脫貧戶。
駐村8年間,鄭建強在傾心照顧好朝鮮族“媽媽”安松月的同時,協調東西部合作資金59萬元,幫著東明村建起民族食品加工廠,村集體每年可收益3.55萬元;爭取了圍欄牧場項目,村集體每年可收益2.7萬元;多方聯系出租村民的非基本農田,促進了村民和村集體增收,脫貧戶人均年收入從2017年的3100元增加到如今的萬元以上。這就是鄭建強,一個普通的駐村干部,用樸實的行動繼續書寫著甘心為民的答卷。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