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紅石榴” 映亮群眾心——記吉林省、汪清縣兩級人大代表,汪清縣長榮街道江北社區黨總支書記吳善花
“無論是漢族、朝鮮族,還是滿族、回族,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華民族……”陽春四月,在汪清縣長榮街道江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吉林省、汪清縣兩級人大代表,汪清縣長榮街道江北社區黨總支書記吳善花,正在向居民們宣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臺上講得起勁,臺下聽得認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在居民心中扎下根。
2008年,吳善花在長榮街道江北社區擔任居委會委員。那時候,江北社區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吳善花每天走街串巷,主動與居民打招呼、聊家常,以身邊小事為例,宣傳黨的政策,教育引導各族群眾講文明、講禮儀、講團結。后來,社區條件改善,有了固定活動場地,吳善花就專門申請開設了“信仰大講堂”,組織居民到社區參加學習培訓。她不僅能用雙語宣講,而且聲情并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政策揉開、掰碎,一點一滴滲入到群眾心中。在她的帶動下,轄區各族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活動、社區建設的熱情日漸高漲,鄰里互助,團結友愛蔚然成風。
為了讓宣傳教育形式更加開放,2021年建黨百年來臨之際,吳善花又利用小區圍欄建起了黨史、國史教育基地,親自擔任講解員,向居民講述建黨百年的光輝歷程,增進他們對偉大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2024年,得知汪清縣要組建“紅石榴”基層宣講隊伍,作為人大代表的吳善花主動報了名,她說:“州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決定》,作為人大代表,我要帶頭貫徹執行。”
今年,全州上下開展“三共四同”示范社區創建工作以來,為了讓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學習感悟中華民族文化魅力,賡續民族團結優良傳統,吳善花借助黨建聯盟資源,打造了民族團結示范街、紅石榴生活館、紅石榴文化館,組織開展“舌尖上的美食”“童心共筑中國夢”“唱響復興夢”系列主題活動,借助有形有感的共居生活環境,引發各族群眾思想共鳴,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如今,江北社區的民族團結示范街已成為各族群眾重要節日的打卡地。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是基礎,躬親示范更不能少。”吳善花不僅通過宣講帶動團結,還以服務群眾為根本,用行動將各族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的身邊,架起黨群干群連心橋。
轄區居民金某,是一位無依無靠的獨居老人,因為沒有住房,只能住在一家小旅館。吳善花得知后,幫助他申請了廉租房,還自掏腰包為他購買了米面糧油等生活用品。一天凌晨,金某突發腦中風,臥床不起。吳善花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將其送到醫院進行治療。由于老人中風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吳善花主動擔起照顧老人的擔子。她每天到醫院為老人送餐、打水,為老人送換洗衣物,她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舉動感動了身邊很多人。
江北社區老年人居多,理發、出行、就餐等方面存在諸多不便。作為社區黨總支書記,吳善花一邊整合黨建志愿者聯盟力量,為出行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門理發、代買代購等暖心服務活動,一邊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形成建議案為民發聲。2023年初,吳善花第一次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參加省人代會,她通過前期調研,提交了關于在社區內建設惠民食堂的建議。同年10月,江北社區嵌入式食堂正式落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食堂為老年群眾提供早、中、晚餐服務,菜品營養搭配合理,又兼顧口味,深受轄區居民歡迎。
吳善花知道,對于轄區百姓來說,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她總是想盡各種方法了解居民的訴求。
2021年是社區基層治理年,吳善花根據社區實際,提出了“繪百家圖,訪百家情,解百家憂”的“三百”工作法。她要求社區工作人員做“活字典”,詳細掌握自己負責區域內居民的基本情況,同時做到“一日兩巡五訪”,隨時隨地了解居民需求,幫助解決群眾困難。僅2023年一年,江北社區累計動員120名黨員捐贈1.6萬元物資,認領“微心愿”30個,服務群眾1300余人次,為民辦理實事200余件。2024年1月24日,江北社區“三百工作法”榮獲全州“楓橋經驗”先進典型。“三共四同”示范社區創建以來,吳善花又在小區、物業辦公室開設了“紅石榴”議事點,組織群眾共商身邊事,真正做到居民事居民議、居民決,切實解決民生訴求,有效提升了轄區居民的幸福指數。
“無論是社區書記還是人大代表,都是黨、人大、政府與基層百姓間的橋梁紐帶。我們不僅要把黨的聲音傳達下去,也要真心關注群眾的聲音,凝聚起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磅礴力量。”吳善花說。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