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們市月晴鎮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鄉村振興共融互促產業帶動謀發展 民族團結譜新篇
中華民族一家親,鄉村振興面貌新。近年來,圖們市月晴鎮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產業振興重要引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統籌整合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等資源,以產業發展帶動經濟發展,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鄉村振興共融互促。
做好“產業品牌”文章 架起民族團結奮斗之橋
支部領干,創建“產業群”。近年來,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各族村民增收致富,月晴鎮各村黨支部立足實際,組織群眾規模流轉土地、集中寄繁代養黃牛,打造特色水稻、黃牛等產業集群,不斷提高各族村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員開路,擘畫“共富圖”。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以種養殖業為主,大力發展有機水稻、蔬菜種植、地栽木耳、林下經濟等生態種植業,以及延邊黃牛等特色養殖產業,打造月晴鎮標志農業品牌。2023年,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總量同比增長402萬元。
先鋒帶富,唱響“振興歌”。探索推行“致富帶頭人+脫貧戶”模式,把黨員先鋒放在產業一線,把支部建在基地,采取“一幫眾”形式,持續發揮先鋒帶富的幫帶作用。目前,全鎮有5名致富帶頭人,累計帶動22名脫貧戶每人每年增收近千元。
做好“產業特色”文章 凝聚民族團結奮斗之力
黨建引領,掌好“指引舵”。按照“黨建引領促振興,產業發展樹品牌”思路,積極推行“黨建引領+產業富民”模式,創建黨支部領辦合作社2家,每年累計帶動村集體增收14萬元。切實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集聚到產業中、把各族群眾帶到致富項目里,通過相互幫助、互相學習,在合作社里綻放民族團結之花、開出致富之果。
上下聯動,揚好“起航帆”。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加強示范引領、優化扶持政策、強化指導服務。今年,月晴鎮抓住關鍵農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牛棚雞舍進行了5次現場教學,通過以上率下、示范引領,推廣農業技術,促進村民增收。
多方合力,共同劃好“增收槳”。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和“認養一頭牛”模式,著力打造高品質現代農牧業生產和服務平臺,助推農民增收致富。積極鼓勵種植養殖大戶20余人牽頭規模化種植,引導農民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通過轉變方式、調整結構,實現種有定向、銷有方向,夯實全鎮產業基礎。
做好“產業致富”文章 走好民族團結奮斗之路
強化組織,統籌“全覆蓋”。建立以共抓資源整合、共創融資通道、共建綜合平臺、共筑市場優勢、共育人才隊伍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黨建新模式。針對全鎮抱團合作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結合“互學互鑒爭五星 支部聯建促發展”工作,以發展最好的水口村為龍頭,突出黨建引領、區域聯動、互學共促、抱團合作,凝聚發展合力,激發各族群眾共富動能。
聚焦鏈條,實現“大融合”。制定月晴鎮“黨建+”品牌路線創建實施方案,創建3條“黨建+”品牌路線,持續擦亮“圖們江畔黨旗紅”黨建品牌。舉辦文化旅游節慶活動,帶動各族群眾增收致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和鄉村旅游業發展。將產業優勢和旅游資源相結合,放大農旅融合效應,實現組織建設“一盤棋”、產業發展“一體化”、治理服務“一條龍”、民族團結“一家親”。
立足優勢,促進“快發展”。建立聯建共建機制,激活民族團結進步“源動力”,大米、黃牛等產業實現了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的轉變。如今,從環境、產業到公共服務不斷優化的岐新、白龍等村,打響了品牌效應,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不斷流入。2023年,村集體收入同比上年增長近一倍,切實帶動了各村發展,形成了優勢互補、你追我趕的生動局面。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