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路觀察+·2023年度特別報道②|837.3億斤!吉林為了中國人的餐桌有多拼?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說起吃飯這件事,吉林特別有話說。
吉林省地處世界黃金黑土帶、黃金玉米帶、黃金水稻帶、黃金肉牛帶……
(來源: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150天的生長期,2900小時日照,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賦予了吉林大米優良的營養和口感;
(張秋磊/攝)
科學飼養,肉質鮮美,吉林的牛肉遠近聞名;
還有正在強勢崛起的“中國蛋谷”……
(通化市委宣傳部提供)
玉米、人參、木耳、梅花鹿、各種雜糧雜豆……
在豐富中國人的餐桌,當好全國人民的“糧倉”“肉庫”和“中央廚房”這件事上,吉林從來都是認真的。
2023年,吉林為了中國人的餐桌,做了幾件大事,拼得很!
第一件事,當好“糧倉”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百姓生活。
2023年,咱吉林省在種糧這件事上,再度“技驚四座”。
為啥這么說?
一組數據最能說明:
(寧靜/制圖)
作為我國糧食主產省,吉林省堅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2021年糧食總產807.84億斤,2022年總產816.16億斤,2023年總產837.3億斤。
兩年的時間,吉林省的糧食總產就增加了近30億斤。
這是個什么概念?
就是吉林平均為每位中國人的碗里多裝了2斤糧。
(郭亮/攝)
看到這里,您一定很想知道:
吉林的這份“優糧”答卷到底是咋交出的?
(4月20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農民在保護性耕作示范田里進行春耕作業。新華社)
——拼在前!啟動“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
一年之計在于春!
1月,2023年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
今后五年我省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全面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讓中國人的飯碗更多裝吉林糧。
吉林人這么說,也這么干!
4月17日,黑土地上春耕在即。吉林省正式啟動“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
……
今年以來,我省逐個環節安排部署、逐季壓茬推動落實,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以赴奪取糧食豐產豐收,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
糧食總產837.3億斤,就是拼搏一年,吉林人在大農業上交出的“優糧”答卷。
——拼技術!黑土地、鹽堿地都是“米糧倉”
土生五谷、藏糧于地。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區中國東北黑土區的核心地帶,真正的“抓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
(郭亮/攝)
坐擁寶貴資源,吉林的發展目標一直是:既要“養好地”,又要“用好地”。
為了實現黑土地保護提檔升級,吉林省與中科院共同實施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在糧食主產區建設3個萬畝級、30個千畝級示范基地,成立了6位院士領銜的省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工程研究中心5個。
如今,“梨樹模式”已成為防風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墑、節本增效的綜合代名詞。
(梨樹縣一處農田進行農機秋收作業。新華社)
除了黑土生金,吉林糧食連年增產,還有另一個重要增長極——西部鹽堿地。
(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大屯鎮英臺村稻田 無人機航拍照片。 新華社)
2022年以來,吉林省謀劃實施鹽堿地綜合利用土地整治項目145個,計劃新增耕地面積70萬畝,實現種植49.4萬畝。
無論是黑土藏糧,沃野生金;
還是曾經的“堿疤瘌”變成了豐產的“米糧川” ,都是拼搏一年,吉林人在大農業上交出的“優糧”答卷。
與此同時,2023年,科技為吉林的現代農業勾畫出了更多可能,助力吉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在永吉縣一拉溪鎮九月豐家庭農場,農民通過“智慧農業”指揮平臺查看水稻插秧進度。新華社)
再說說第二件事,當好“肉庫”。
(張秋磊/攝)
在農安縣巴吉壘鎮雙榆樹村的吉林新兆農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場,天氣暖和的時候,肉牛就會在牛舍外的散養區或臥或溜達,悠閑的沐浴著陽光,不時的便有“哞——”的一聲長鳴,聲音雄渾嘹亮。
(張秋磊/攝)
“我這里有牛舍10棟,今年計劃存欄肉牛達到3000頭,”稍早時,吉林新兆農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兆禮接受采訪這樣說。
作為全國重要的優勢肉牛主產區,我省肉牛總量規模、質量標準、種源建設等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拼擴能!持續發力“千萬頭肉牛工程”建設
2023年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
今后五年我省要深入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加快建設畜牧業強省。
今年,吉林省樹立大食物觀理念,持續發力“千萬頭肉牛工程”建設。
從“牛十條”“實施意見”到今年印發的“產業規劃”和7個專項政策措施,我省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政策導向由重點支持養殖環節向全環節全鏈條覆蓋延伸,系統性、精準性進一步提升。
(張秋磊/攝)
糧食和肉牛統籌推進,用“小肉牛”帶動大產業,讓“四個蹄子”追趕“四個輪子”。
肉牛飼養量連續兩年保持10%以上增速,今年前三季度飼養量達到631.2萬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000億元,同比增長7.6%。
累計謀劃實施千頭以上大項目236個,開工率86.9%、完工率30.9%,完成投資122.34億元。
培育“牛經濟”,做強“牛文章”,也是拼搏一年,吉林人在大農業上交出的“優良”答卷。
(張秋磊/攝)
第三件事:打造“中央廚房”
作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畜牧產品供應地,吉林正通過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把黑土糧倉打造成“中央廚房”。
——拼產能!“中國蛋谷”在這里崛起
一個飼養員管理8.8萬只蛋雞;
一個企業年存欄蛋雞1000萬只;
擁有100多項專利技術、200多個創新產品,創新產品對產值的貢獻率達90%以上……
開足馬力、奮力向前的金翼蛋品,只是遼源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一個縮影。
(吉林金翼蛋品有限公司員工在鹵蛋加工車間緊張忙碌。來源:網信吉林)
近年來,遼源市把東遼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作為重點項目,不斷整合資源,以金翼蛋品為核心的中國蛋谷規劃項目不斷延伸產業鏈條,雞蛋深加工產業已輻射全省。
“中國蛋業看吉林,吉林蛋業看東遼。”
在這里,“中國蛋谷”的強勢崛起,更是拼搏一年,吉林人在大農業上交出的“優良”答卷。
吉林也是玉米的主產區。
(在吉林省公主嶺市友忠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將收獲的玉米放入科學儲糧倉。新華社)
近年來,吉林把玉米主食化作為重要發展方向,正成為玉米食品重要供應地。
在全國產糧大縣吉林公主嶺的農嫂食品有限公司,一穗穗加工好的鮮食玉米正裝箱并發貨。
企業每年加工鮮食玉米超1億穗,實現全年不停工,不僅賣向全國,還賣到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吉林省梨樹縣,多家合作社鮮食玉米線上線下銷售火爆。新華社)
農業產業由粗到精、由短到長、由單一到復合。
推動農業擴規模、增效益,建設全國高端食品加工基地,同樣是拼搏一年,吉林人在大農業上交出的“優良”答卷。
時至歲末,黑土地上,仍然處處洋溢著豐收后的喜悅。
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吉林一直拼搏在路上。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