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眼中的吉林丨??工業“上新”不斷 人氣匯聚不停 商貿往來不息
新華每日電訊一版刊發《工業“上新”不斷 人氣匯聚不停 商貿往來不息——從年中賬本透視吉林高質量發展》,通過工業大盤穩、招商引資忙、文旅經濟蓬勃向上等方面,展現吉林奏響高質量發展“奮進曲”。
央媒聚焦我省黑土地保護成效: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網推出《為更多黑土地蓋上“被子”》,報道吉林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護黑土地的耕作模式,構建種養循環體系,保障糧食增產增收;CCTV-13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推出《從衛星視角看黑土地新變化》《黑土地里發現的新秘密》《螃蟹鴨子變身“田管家” 黑土地增肥力》,報道我省通過衛星手段為黑土地耕作開出“良方”、梨樹推進保護性耕作方式、大安創新種養機制等所取得的成效。
第十八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將于8月末舉辦,人民日報、新華網、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網、工人日報、中國電影報紛紛進行了報道。
央視新聞客戶端刊發《從“開門紅”到半年紅:吉林省GDP增長7.7%》,以亮眼的數據多方面展現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經濟日報刊發《產業“飄紅”夯實吉林經濟底盤》,以吉林省穩投資抓項目、工業呈現恢復增長態勢、文旅消費實現快速復蘇等具體事例,展現我省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經濟底盤所取得的成就。
新華社
新華每日電訊一版刊發《工業“上新”不斷 人氣匯聚不停 商貿往來不息——從年中賬本透視吉林高質量發展》,報道新華社根據吉林省委全會和半年經濟數據深入一線采訪,采寫近3000字全省宏觀經濟報道,從年中賬本透視吉林高質量發展成就,涉及長春、吉林、長白山、白城等多地高質量發展案例。
掃碼查看原文
新華社客戶端刊發綜合稿件《東北:助力鄉村振興 金融惠農瞄向特色產業鏈》,其中報道吉林省印發《吉林省金融支持糧食安全暨“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若干舉措》,圍繞土地、種業、糧食、肉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建設、梅花鹿和人參等特色產業鏈建設,提供定制化金融產品和服務。
掃碼查看原文
新華社客戶端刊發《長春機場7月份旅客吞吐量創歷史新高》。
掃碼查看原文
央媒關注我省黑土地保護成效
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網推出《為更多黑土地蓋上“被子”》,以梨樹縣種養結合的“梨樹模式”、公主嶺市推廣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農安縣實施多項黑土地保護新技術為例,報道吉林省采取一系列保護黑土地的耕作模式,構建種養循環體系,保障糧食增產增收。
掃碼查看原文
CCTV-13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推出《從衛星視角看黑土地新變化》《黑土地里發現的新秘密》《螃蟹鴨子變身“田管家” 黑土地增肥力》,圍繞通過衛星手段為黑土地耕作開出“良方”、梨樹推進保護性耕作方式、大安創新種養機制等方面報道我省實施黑土地保護所取得的成效。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央視新聞客戶端在“吉·速報”專欄中刊發《從“開門紅”到半年紅:吉林省GDP增長7.7%》,報道吉林省上半年實現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掃碼查看原文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客戶端刊發《第十八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將于8月末舉辦》,報道第十八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將于2023年8月28日至9月2日在長春舉行;新華網、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網、工人日報、中國電影報等刊發同內容報道。
掃碼查看原文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刊發《產業“飄紅”夯實吉林經濟底盤》,報道今年上半年,吉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增速在31個省(區、市)中居第4位,并以吉林省穩投資抓項目、工業呈現恢復增長態勢、文旅消費實現快速復蘇等事例,展現我省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經濟底盤所取得的成就。
掃碼查看原文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刊發《In Jilin, farmer's dance survives through adaptation》,報道在延邊州汪清縣等地,作為朝鮮族代表藝術形式的象帽舞等農民舞蹈藝術,在傳承和創新改進中煥發新活力的故事。
掃碼查看原文
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聞網刊發《“吉林一號”寬幅02A星亮相 較上代星大幅減重》,報道由長光衛星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寬幅02A星1日在吉林省航天信息產業園亮相,將于近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擇期發射。
掃碼查看原文
中國新聞網刊發《吉林省首部雙偏振天氣雷達投入業務運行》,報道長春市C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將極大提升長春市及周邊地區天氣預報預警能力,為防災減災贏得先機。
掃碼查看原文
中國新聞網刊發《吉林紫蘇迎來采摘季:“黃金葉子”搶“鮮”出口》,報道永吉縣已成為吉林省紫蘇的核心種植區,年種植面積達到500公頃,當地依托“公司+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業模式,紫蘇葉成為出口創匯增收致富的“黃金葉子”。
掃碼查看原文
中國新聞網刊發《延吉機場單月旅客吞吐量刷新歷史紀錄》。
掃碼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