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 踔厲奮進│三年,吉林沖鋒在前,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
果蔬“夢工廠”里的科技范兒
走進位于龍井市良田百世運動假日小鎮中的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全封閉智能溫室內,一排排無土栽培槽取代傳統菜畦,一串串紅番茄、水果辣椒、南瓜等紅綠相間,掛滿藤架;生菜、芥菜等蔬菜置身于6層栽培架上,頭照LED燈,根扎營養液,通過光合作用奮力生長,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座果蔬“夢工廠”。
數字智能化系統賦能蔬菜種植,讓傳統農業“靠天吃飯”轉變為“靠科技吃飯”。“三年來,我們投資1.5億元左右,打造了占地14208平方米的溫室均采用先進的無土栽培、現代通信和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除蔬菜定植、采摘、包裝外,其余工序無須人工操作,工人不到10個。”園區負責人陸璐介紹道。
大棚內配備了自動卷簾機、自動放風機、環境參數傳感器、水肥一體化等數字智能化設備,實時掌握果蔬的生長環境和生長信息?!斑@里沒有土壤,植物生長由智能設備全程監控,實現了智能灌溉、精準施肥、光控、溫控、濕控、植保等種植環境自動化調節控制?!闭勂鸷蛡鹘y種植對比優勢,陸璐驕傲地說:“果蔬生長約25—30天一茬,全程不使用任何農藥,完全無污染無公害純綠色,農產品可追溯,并且一年四季都可生產,產量可達傳統日光溫室的10倍以上?!?/p>
變“冷資源”為“熱經濟”,“貓冬”為“忙冬”,單季為四季,高新科技的有效應用,為棚膜蔬菜產業發展夯實了基礎,增強了后勁。
在園區內記者發現,十幾個魚缸內的魚游得正歡,魚缸上水槽里生長的蔬菜苗郁郁蔥蔥。
“與普通種植方式不同,園區最大的亮點是‘魚菜共生’生態種養,魚排出的糞便作為蔬菜的肥料,菜的根部吸收后,干凈的水又排入魚池。水中養魚不換水,水上種菜不施肥,通過水處理技術巧妙地實現了自然狀態下生物養分的傳遞和循環,有效節水95%?!标戣凑f。
發展智慧農業,離不開專業高校的強有力科技支撐?!皥@區集成應用國家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智慧農業科研成果,種子部分由北京農林科學院提供,并定期跟蹤指導。同時,也是延邊大學農業實踐教學基地?!标戣凑f。
目前,園區主要以游客觀光休閑為主,生產出的水培蔬菜用于景區水上餐廳“輕飲食”火鍋菜。
曾經的“有啥吃啥”,到現在的一年四季“想吃啥有啥”。2022年,全省新建棚室2.9萬畝,建設30畝以上規模設施蔬菜園區63個,冬季地產新鮮蔬菜自給率突破12%。棚膜產業已成為智慧農業的新樣板,成為集成應用農業技術的示范區。(吉林日報記者 閆虹瑾)
良種良法種好糧
驅車來到永吉縣一拉溪鎮新興村九月豐家庭農場,“國家粳稻吉林試驗基地”幾個大字格外醒目,田間高倍變焦攝像頭全方位、無死角監測田間管理,溫度濕度傳感器實時觀測氣象數據,“智慧農業”指揮平臺大屏幕上地塊病蟲害情況一覽無余,60臺農機設備整裝待發……
“三年來,我這4000余畝水稻每年收獲3000余噸糧食,畝產平均達1500斤,直接帶動新興村300余戶農戶增收致富?!鞭r場總經理肖瑤滿臉自豪地說。
良田用上良種,才能多產好糧??粗G油油的稻田中,以黑色、紫色水稻為“顏料”,以稻田為“畫布”,茁壯生長的彩色水稻,在田間忙碌的肖瑤對記者說:“我們不斷開發多種高鈣、多胚、少糖的功能性稻米新品種。現在看到的這款富硒高胚芽有色糙米是經過專家3年科研攻關選育出的新品種,營養成分高,其中鈣、鐵、鋅等微量元素含量是普通稻米的數倍。”
作為農業農村部推介的第二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2016年,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九月豐家庭農場正式掛牌成立吉林試驗站,每年都試驗示范水稻品系、品種1700多個,目前擁有“天隆優619”和“天隆優649”兩個高產抗病新品種。
有了良種,還需要良法、良技的配套,才能助力糧食豐產豐收。農場從春種、夏長到秋收,農業機械包攬了全部工作,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100%?!叭陙?,農場引進德國拜耳全程種植模式,每畝施藥量減少26%,水稻增產11%。通過使用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減少化肥使用量20%-30%,品質提高了一個等級。”肖瑤高興地對記者說。
采訪中,肖瑤通過LED大屏幕和手機APP,向記者展示了實時天氣和每塊地的顏色及相關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出作物的長勢,并進行病蟲害預警,讓種糧變得更簡單。
“自從打造智慧農場以來,全流程適時遠程監控,不用親自到田間地頭,操作便利、省人省力,水稻產量相比過去增加5%左右?!毙が幷f。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要積極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模式。
殷殷重托,指引航程。三年來,我省開展示范農民合作社四級聯創和示范家庭農場三級聯創,著力打造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規范發展和質量提升縣域樣板,不斷增強其綜合實力。
目前,全省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和示范社分別發展到5730家和5557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規范發展到8.1萬家和9.8萬家。(吉林日報記者 閆虹瑾)
小藍莓闖出大市場
盛夏時節,長白山腳下,疊翠掩映,生機勃發。當夏日的目光鎖住了深邃的藍,靖宇縣再一次收獲了成熟的色彩。一顆顆飽滿誘人的藍莓綴滿枝頭,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果香,隨處可見村民忙碌采摘的身影,7月中旬開始,靖宇藍莓迎來采收的黃金期。
靖宇縣地處長白山腹地、松花江上游,擁有栽培高山寒地藍莓絕佳的氣候優勢和土壤條件,是全國最晚熟藍莓優勢產區,得天獨厚的黑土地加上“冷資源”優勢,為藍莓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十足的底氣。2022年,靖宇縣藍莓種植面積超過3.2萬畝,占全省的四成多,實現利潤1.3億元以上。
隨著藍莓產量的不斷遞增,每年一到成熟季,藍莓集中上市,采摘后的藍莓儲存和保鮮成了問題,前來采購的客商往往把價格壓得很低,成為制約藍莓產業發展的瓶頸。靖宇藍莓如何“破局”?如何打開更大市場?
在位于靖宇縣三道湖鎮太平村的吉林藍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園區,一輛輛滿載藍莓鮮果的貨車緩緩駛入,一顆顆酸甜多汁的藍莓,采收后“走”上生產線,經遇冷儲存、人工挑選、分級包裝等程序后,被冠以“品牌之名”通過冷鏈運輸發往全國各地。
“傳統農業靠天吃飯,唯有運用現代化的發展思路,延長產業鏈條,才能讓靖宇藍莓走進千家萬戶?!奔炙{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洪偉說,公司成立以來,在藍莓精深加工水平上做文章,讓藍莓有了標準化生產流程,實現了采摘后及時存儲,運輸過程中降低損耗,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
立足農業,深耕品質。為讓靖宇藍莓“走出去”,從研發到銷售,吉林藍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足功夫做好每一環節。他們先后與吉林農大、沈陽農大、長春師范學院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共同在藍莓的營養與功能領域開展研發,獲得多項實用新型專利。在種植方面,以靖宇藍莓科技小院為技術依托,在品種選育上實現突破,同時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免費提供藍莓種苗,提供全程種植、采收技術服務,簽約回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在銷售方面,與大型鮮果連鎖店建立供銷關系,產品遠銷國內一線城市。
在科技的加持下,吉林藍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現藍莓育苗、種植、收購、倉儲、精包裝、銷售一體化全產業鏈模式,年加工藍莓鮮果1000噸,藍莓尾果300噸,帶動農戶1050戶,戶均增收3000元。小小藍莓果,正承載著農民的致富夢想,繪就鄉村振興的“莓”好“藍”圖。(吉林日報記者 王偉)
小木耳,念好致富經
群山環繞、泉水甘甜,林木繁茂、空氣潔凈。走進汪清縣雞冠鄉大北溝村占地面積約18.2公頃的百萬袋黑木耳擺栽基地,圓柱狀的菌袋一串串整齊地懸吊在棚架上,肥嘟嘟的黑木耳從菌袋四周的小孔中探出頭來,長勢喜人。
“近三年,合作社黑木耳產業蓬勃發展,栽培木耳菌包170萬個,年產值可達700萬元以上?!弊鳛楫數睾谀径N植的帶頭人,紅雞冠黑木耳合作社理事長林巖自信滿滿地對記者說,今年,合作社新建了14棟吊袋菌包栽培大棚,每棟棚約可吊菌包2.2萬個,出干品木耳2650斤左右,預計產值可達140萬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致富,必須得有項目。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黑木耳產業一步步從“低小散”走向“高精尖”,從“脫貧產業”走向“富民恒業”?
三年來,合作社建立了日產3萬袋菌包生產線和木耳烘干車間,形成了集菌種研發、菌包生產、基地建設、產品加工、設備制造、市場營銷、廢棄菌包回收利用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在菌種研發上,合作社依托吉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建立了吉冠食用菌研究所,研發出適合本地特色的吉冠1號和吉冠2號新菌種。我們還有標準化菌包廠和集中菌袋回收廠,用廢棄菌料配些新料做成蘑菇和玉木耳菌包。同時,打造出了吉冠黑木耳品牌,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受到廣大消費者喜愛?!绷謳r自豪地說,我們馬上要建設產品精深加工車間,開發即食木耳并推向市場,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有了致富產業,農民就有了增收門路?!安烧?、搬運我們優先雇傭脫貧戶,帶動周邊農民就業400余人。每年工作10—12個月,每天工資170—200元,一年一個人收入大概4萬元。”林巖說。
在汪清縣像大北溝村這樣建起了百萬袋黑木耳規模基地的村數量達65個。如今,汪清縣原來“低小散”的產業格局被打破,單點項目不再彼此孤立,形成了集群式、上下游互動的閉環產業鏈。圍繞生產端的配套企業相繼落戶,形成了生產到廢料再利用的產業循環價值鏈,實現了產業發展綠色無污染,小小的黑木耳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致富“寶”和鄉村振興的助推劑。
目前,汪清縣黑木耳專業鎮達到5個、種植村121個,年栽培總量達6.5億袋,產量3.5萬噸,產值34億元,產業規模位居我省首位。黑木耳種植戶達1.4萬,近4萬人從事木耳采摘等相關產業,占全縣有勞動能力農業人口一半以上。(吉林日報記者 閆虹瑾)
率先·穩進·爭排頭
——訪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鄉村振興專家組副組長袁甲業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我省考察調研時首先考察了農業生產情況,并多次提到農業現代化。不負殷殷囑托,三年來,圍繞“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我省采取了哪些有力舉措,取得了怎樣的豐碩成果?
近日,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鄉村振興專家組副組長袁甲業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三年來,全省上下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以鄉村振興和建設農業強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根本目標,立足振興、把握重點、超前謀劃、集中發力,各項工作取得長足進展,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立足率先,深度謀劃農業發展重大戰略。加大對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振興謀劃力度。在吉林“十四五”規劃綱要中,謀劃了“農產品生產及農產品和食品加工”萬億級產業,使得農業成為振興我省的三個萬億級產業之一。謀劃了現代農業“十大產業集群”,從我省資源優勢出發,規劃了玉米水稻、生豬、肉牛肉羊等十大產業集群,實施群長制,加大推進力度。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在全國率先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深入推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宅基地、農村征地制度改革。人才、資本、管理、技術、項目等現代農業發展要素,正向農村流動集結。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政治責任,扛得更實更穩更有效。三年來,我省以實施黑土地保護、種子工程等八大工程為主導,啟動實施了“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兩年糧食產量超過800億斤,穩居全國第五位,高質量履行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通過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有效拉動了畜牧業快速發展,2022年肉牛飼養量達652.6萬頭,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建設得到進一步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入快速高質量發展推進期。黑土地保護得到進一步加強,在全國率先發布《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使黑土保護進入有法可依、依法推進的新階段。全面推廣“梨樹模式”,土壤有機質下降的趨勢得到全面遏制。全省農作物實現良種化,省內新品種不斷涌現。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2%以上,高于全國15個百分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16萬個以上,規范化管理程度明顯提高。
吉林正大步邁向農業強省。省委、省政府對建設農業強省作了深入細致的部署,在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征程上,大步向農業強省邁進。依靠自己端牢飯碗的能力正在持續提升,糧食產量有望在10年時間里實現生產1000億斤糧食的目標。以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為基礎的現代農業正在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規?;⒑献骰?、現代化成為發展的新特征。生態農業得到持續推進,農業環境保護得到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綠色安全健康農產品比重持續提高。農耕文明得到賡續,推進了共同富裕作為現代農業的重大價值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新目標,我省在持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上已經走出了一條特有的道路。(吉林日報記者 閆虹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