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有一種生活叫延吉”沉淀為城市記憶——延吉市“九三”系列活動側記
“九三”假期,延吉以節慶為舞臺、以非遺為紐帶,巧妙融合傳統與現代、民俗與藝術,為市民和游客帶來了一場“有一種生活叫延吉”的文旅盛宴,使“主客共享、居游同樂”的理念深入人心。
9月3日,在中國朝鮮族民俗園,非遺不再遙不可及,而是可感、可觸、可參與的真實體驗。金黃柔韌的稻草,經過多道工序,變成了精美的非遺藝術品,朝鮮族草編技藝詮釋著“織有形之器,載無形之道”的中華哲理。園區南側,朝鮮族米酒展陳在廊道兩旁,游客可以通過舌尖和味蕾,感受人民群眾源遠流長的生產生活智慧。這些活動精準滿足了當下游客對“情感體驗”與“情緒價值”需求,將傳統的“景區打卡”模式升級為深度“沉浸式體驗”。
當天夜幕初垂,延吉市布爾哈通河邊早已人頭攢動。19時30分,一簇焰火劃破天際,以天為幕、以光為筆的“錦繡山河·活力延邊”大型音樂焰火秀拉開帷幕。20分鐘的演出被精心劃分為“山河毓秀·民族之源”“歲月如歌·砥礪前行”“活力延邊·盛世歡歌”“逐夢未來·共筑新篇”四個篇章,以絢爛的色彩、多樣的圖形和漫天的花火,致敬延邊州73載團結奮進的壯麗征程,展現了當下的蓬勃氣象,寄托了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如果說焰火是綻放在夜空中的傳統藝術,那么無人機表演則是數字時代的科技贊禮。9月5日晚,延吉市布爾哈通河畔的夜空被一千架無人機點亮。無人機排列出“盛開的金達萊”“朝鮮族傳統長鼓舞”“中國結”等民俗文化圖案,還拼寫出“有一種生活叫延吉”的城市IP。無人機表演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讓“金達萊”在夜空綻放,讓“長鼓舞”在云端起舞,使“有一種生活叫延吉”的精神態度融入城市發展之中。
真正優秀的城市文化節慶,從不是飄浮于日常之外的“表演”,而是根植于生活、發生于街巷、生長于人群的真實場景。延吉正是通過這樣一系列精心設計又自然生動的活動,讓非遺“活”在了當下,讓文化“走”進了生活,讓“有一種生活叫延吉”從一個宣傳語句,逐漸沉淀為一種可體驗、可共鳴、可帶走的城市記憶。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蘭瑛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