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英社區:同譜“和諧曲”,共繪“同心圓”——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延邊十周年集中采訪報道之五

“中華兒女同根同源,各族人民兄弟相親相愛……”7月2日,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2樓活動室,十幾位社區居民身著鮮艷的服飾,齊唱《中華民族一家親》,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祖國未來的美好祝愿。

一曲唱罷,居民徐明成動情地說:“我們丹英社區的老街坊老鄰居們,經常聚在一起唱唱歌、聊聊天,大家相處得跟一家人似的。”
漢族、朝鮮族、回族、滿族……總人口約7900人的丹英社區里,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民族團結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黨建引領,同心共筑團結夢
“我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你們經常來看我,還幫我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真是太感謝社區的同志了。”丹英社區居民李大爺是一位朝鮮族獨居老人,兒女不在身邊,生活上有諸多不便。丹英社區的網格員們經常上門與他拉家常、噓寒問暖,記錄下他的生活需求,并及時給予幫助。
“群眾在哪里,社區黨組織就出現在哪里;群眾需要什么,社區黨組織就幫什么。” 丹英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王淑清說,社區建立了走訪慰問制度,每月至少走訪1次轄區內的困難群眾,做到動態服務管理,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為擴大幫扶“合力”,丹英社區堅持黨建引領,整合駐街單位、共建單位、“三新”組織等社會力量,組建了“紅石榴”黨建聯盟,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傾聽居民的意見訴求、了解群眾實際困難,調集各方資源力量有效解決了停車難、房屋漏水、拆除私搭亂建等130余件群眾呼聲高、破解難度大的痛難點問題,不斷提升各族群眾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互嵌共融,團結之花常盛開
今年2月11日,丹英社區開展了“歡鬧元宵、情聚丹英”主題活動,現場洋溢著熱鬧祥和的氣氛,各族居民歡聚一堂,吃元宵、猜燈謎、踏歌起舞,大家伙兒像一家人一樣其樂融融。
說起此類“家庭聚會”,丹英社區居民“如數家珍”。每逢“鄰居節”,各族群眾一同品嘗美食、做游戲,暢想美好未來;“百家宴”是各族群眾烹飪技藝的擂臺賽,大家紛紛制作拿手菜與各族群眾一同分享,感受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在社區音樂會上,各族群眾與駐街單位工作人員一展歌喉,熱情謳歌黨的光輝歷程、歌頌新時代的美好生活……丹英社區以“節”為媒,團結引領轄區各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燦爛綻放。
丹英社區還組建了“紅石榴”理論宣講團、開通了“石榴英英”抖音賬號,線上線下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傳承紅色基因、講好延邊故事,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融入各族群眾日常生活。為促進轄區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丹英社區成立了全國首個社區層面的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定期組織社區各文藝團體,精心編排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舞蹈、配樂詩朗誦、快板、小品等文藝節目,引領各族居民聚在一起、融在一起、樂在一起,充分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共同繪就社區和諧生活的幸福畫卷。
匯聚合力,當好群眾“守護人”
日前,丹英社區開展了“翰墨飄香送祝福、中華民族一家親”活動,社區工作人員、機關干部、消防員和部隊官兵一起寫“福”字、包餃子,并將寫好的“福”字和熱乎乎的餃子送到社區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家中,讓他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關愛。
“一老一小”是每個家庭的牽掛,也是社區治理中最需要傾注心血的群體。為做好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服務保障工作,丹英社區先后對接7支軍警隊伍,共同開展“代理親人”行動。部隊官兵當空巢老人的“兵兒子”“兵女兒”,當留守兒童的“軍爸爸”“軍媽媽”,定期開展走訪慰問、助學幫扶等活動,一段段“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佳話廣為流傳。
群眾有困難,志愿者來幫忙。丹英社區依托北山街道“雷鋒班”“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等組織,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五社聯動”工作機制,積極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系列志愿服務,將環境清潔、養老待遇認證、政策法律咨詢等便民服務送到群眾身邊。
丹英社區聯合駐街單位和“三新”組織組建了“紅石榴暖心服務一條街”,共同搭建特色服務陣地,設立“紅石榴”暖心服務標識,為各族群眾提供創業就業、醫療援助、教育培訓、法律維權等服務,營造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濃厚氛圍,讓各族群眾在丹英社區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丹英社區的全體工作者銘記于心。王淑清表示,丹英社區將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以“黨建+基層治理+民族團結”為路徑,奮力建設“三共四同”互嵌式幸福社區,團結帶領轄區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繪就民族團結新畫卷。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宏偉/文 陳延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