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美好家園 共創美好未來
敦化市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扎實開展民族團結工作,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強黨和國家民族政策、法規的宣傳教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高質量發展。

9月13日,記者跟隨州委宣傳部組織的“民族團結齊奮進 同心共筑中國夢”集中調研采訪團,來到敦化市歷史博物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敦化市第一中學、敦化市勝利街道文苑社區,真切地感受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融入敦城兒女的血脈,生活在這里的漢、蒙、滿、回、藏等各族群眾,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自從開館以來,我們做了很多宣傳工作。工作人員、講解員走進社區、走進鄉鎮、走進學校,與居民、學生開展文化交流互動,讓大家把民族團結的理念烙刻在心里,深刻領悟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道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敦化市歷史博物館,館長史曉蕊表示。2024年7月9日,敦化市歷史博物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正式對外開放。該基地由原敦化市歷史博物館改造升級而成。館內精心設置了“華夏根脈·東疆相承”“戰火淬煉·血肉相連”“時代感召·團結相依”等三個展區,以生動、細膩的方式,全面展現了延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畫卷,深刻詮釋了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歷史基因、中華民族凝聚不散的歷史密碼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邃思想與豐富實踐。
敦化市第一中學原名敖東中學,始建于1927年,經過歷任校長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該校在省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該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各方面,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充分發揮示范學校的推動作用。
敦化一中校史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設置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凝心共筑中國夢”主題展廳。圖文并茂的56個民族簡介展板,展示了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歷史成就和發展成果,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平臺。
“我們將中國地圖按照56個民族的地理分布展示出來,讓師生直觀地感受到中華民族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校充分融入和挖掘學校常規活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元素,在每周一的校園升旗儀式‘國旗下的講話’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2021年的運動會開幕式上,每個班級代表一個民族,根據該民族的文化、風土人情等精心設計班級展板。在入場檢閱時,學生們身著民族服飾,載歌載舞,一派祥和、和諧的氣氛。學生在課上學到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維護各民族團結的義務等知識,在這一刻形成了閉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了進一步加深。”敦化市第一中學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于克強說。
“文苑社區黨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實施‘135’工作法,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奏響民族團結工作曲,推動轄區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勝利街道文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邵桂榮介紹。
在該社區,記者看到,各小區內都打造了民族團結示范小區、特色樓道、家風園、民族文化長廊等宣傳實景實體,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增進社區各族居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社區黨委將繼續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加大‘線上+線下’服務力度,規劃建設家風家訓展示館,培養雙語兼通的宣講員,通過各種特色載體活動,構建相互嵌入式社區環境,不斷推進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邵桂榮說。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張成國/文 孫旸/圖



